资讯纪念|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眷恋黄金时代的“新好莱坞”导演
首页资讯影视资讯纪念|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眷恋黄金时代的“新好莱坞”导演

纪念|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眷恋黄金时代的“新好莱坞”导演

当地时间1月6日,好莱坞著名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Peter Bogdanovich)在其位于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2岁。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从钢笔到导筒

老博格丹诺维爱看默片,是纽约各家影院的常客,小彼得也跟着父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时候甚至一天能连续看上五场。高中毕业后,他成功地将爱好变成了职业,在纽约大名鼎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当上了电影项目策展人,办过奥逊·威尔斯、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的作品回顾展,还重新发掘出不少当时已被外界遗忘的好莱坞老导演。

罗杰·科曼的新世界电影公司,可谓是“新好莱坞”派的西点军校。他敢用新人也善用新人,尤其喜欢培养年轻人一专多能的本领,而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杰克·尼科尔森、彼得·方达等一大票著名电影人,当初也都由这里起步。博格丹诺维奇也是一样,副导演做了没多久,科曼便放手让他自编自导了处女作《女性星球之旅》(Voyage to the Planet of Prehistoric Women,1968)和《目标》(Targets,1968)。博格丹诺维奇后来曾回忆说,在科曼手下工作的那五个月里,学到的东西比他之后几十年里学到的都多。

横空出世的《最后一部电影》

1970年,博格丹诺维奇获得了采访奥逊·威尔斯的机会,本就对《公民凯恩》一片崇拜至极的他,迅速被威尔斯的个人魅力彻底征服。两人成了密友,博格丹诺维奇也接受了老导演的建议,决定将正在筹划中的新片《最后一部电影》用黑白胶片来拍摄。

1971年10月的纽约电影节上,《最后一部电影》全球首映,获得现场观众如雷般的掌声, 媒体也将他称作“自奥逊·威尔斯之后最伟大的电影天才”。虽然该片获得的八项奥斯卡提名中,最后只有男女配角问鼎了小金人,但以一位32岁的年轻电影人来看,已是不得了的成就。

此时的博格丹诺维奇正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导演人选。弗莱德金的《驱魔人》和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两个项目最初片方中意的导演人选都是他,却被他一口回绝。他只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且要在艺术创作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话事权,不愿做出任何妥协。

急转直下的破产生涯

1978年,西比尔·谢泼德搬出了博格丹诺维奇的家,回到老家孟菲斯,嫁给了圈外人,而博格丹诺维奇的感情生活和电影生涯也都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1980年,他在邻居《花花公子》杂志老板海夫纳家认识了加拿大出生的封面女郎多萝西·斯特拉腾(Dorothy Stratten)。虽然多萝西一年前就和同乡保罗·施耐德结了婚,但架不住博格丹诺维奇对她一见钟情,很快还决定要在新作《哄堂大笑》里为她度身定做一个角色。

而鉴于凶杀事件产生的各种负面报道,《哄堂大笑》的发行方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决定冷处理该片,暂缓发行计划。于是,一心期望爱侣遗作可以走上大银幕与世人见面的博格丹诺维奇,不顾一切自掏腰包,回购了影片版权,也因此背上200万美元的负债。到了1985年,他正式宣布破产。

走到幕前

生活陷入困境的博格丹诺维奇,只得将早年的抱负先放在一边,开始接下各种原本看不上的项目,甚至一度导起了电视电影。

好莱坞渐渐忘记了博格丹诺维奇,正如好莱坞当年忘记奥逊·威尔斯一样。好在,观众不会忘记他,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索菲亚·科波拉、韦斯·安德森等深受其作品影响的后辈也不会忘记他。不再执导新片的博格丹诺维奇重新拿起笔来,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影评,回忆自己与那些好莱坞黄金时代大导演大明星的点滴交谊。由他撰写的《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每周电影推荐》(Peter Bogdanovich's Movie of the Week)、《传奇导演对话录》(Who The Devil Made It: Conversations with Legendary Film Directors)和《传奇演员对话录》(Who the Hell's in It: Conversations with Hollywood's Legendary Actors)都成了那一代狂热影迷人手一套的“圣经”,而他参与制作的各种经典佳片花絮节目,也常出现在各种标准公司出品的DVD中。

《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的每周电影推荐》

《传奇导演对话录》

《传奇演员对话录》1999年,《黑道家族》主创邀他在剧中客串心理医生埃利奥特一角,结果发现其演技相当自然天成,遂为这个角色加了不少戏,将其发展成剧中的常规人物,连续出场十四集。说起来,年轻时的博格丹诺维奇曾在纽约鼎鼎大名的丝泰拉·阿德勒演员工作室正儿八经地学过表演,可以说是马龙·白兰度和罗伯特·德尼罗的同门师兄弟。

博格丹诺维奇曾经说过,相比现实,他更喜欢过去,因为现实太过真实。他的作品虽名列“新好莱坞”电影运动之列,但几乎全都是在怀旧,是在向那个已逝的好莱坞黄金时代致敬。生活中的他也从不打领带,而是更喜欢像约翰·福特等老导演那样在脖子上系一条丝质领巾。他也从不管“电影”叫movie,而是按过去好莱坞的习惯叫picture。难怪总有人说彼得·博格丹诺维奇生错了时代。现在他走了,终于得以和卓别林、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等那些他曾认识过的电影大师相聚在电影的万神殿中。

博格丹诺维奇(左)与约翰·福特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
《你好,李焕英》让人感动的真的是贾晓玲的孝顺吗?其实恰恰相反

评论

共 0 条评论